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打造绿色矿山标杆:内蒙霍林河露天煤矿蝶变记│一线调研

2023-08-10 10:16:32 来源:第一财经

8月的科尔沁大草原,大地被绿油油的草和各式的鲜花覆盖着,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一望无际。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休憩。

不远处,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露天煤矿正在生产。纯电动矿用自卸车、百吨级无人驾驶自卸车和大型运输车在矿区往来穿梭,原煤通过封闭的传送带外运,整个作业区不见扬尘;矿区的周边也都绿化,树叶上、路边和建筑物上不见煤灰。


(相关资料图)

8月7日至10日,第一财经记者参加“绿能涌动,御风而行”绿色国家电投内蒙古行采访活动。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近4年已累计投入近18亿元,修复矿山7.7万亩,治理率100%、植被覆盖度9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95%以上。目前,该公司所属5座矿山全部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名录。

但在2018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触目惊心”到“让人震惊”

“开一处矿山,毁一片草原,损一方生态。”这是2018年10月中央环保督察组给霍林河露天煤矿写下的“评语”。

2018年6月6日至7月6日,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期间,督察组副组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带队对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发现,该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严重滞后。已开展治理的排土场,部分只通过撒草籽进行简单恢复,边坡草木稀疏,大面积土层裸露。

在之后的小组会上,翟青直言,“现场所见,生态破坏情况触目惊心”“但有些情况为什么没查清楚”。正在小组会现场的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大家的神情都非常严肃、紧张,一位参加这次检查的督察员直直地站在记者身后,同样非常着急。“关键的事实数据一定要核实清楚。”翟青说。

督察组之后公布的数据显示,6年来,霍林河露天煤矿复垦资金仅有419万元,复垦面积仅为1483亩。其中,2017年北露天矿煤炭产量高达999万吨,复垦资金仅10万元,吨煤投入仅0.01元;南露天矿煤炭产量高达1799万吨,复垦资金仅85万元,吨煤投入不到0.05元。

“过去的做法是先开采、再修复。思想上也没有那么重视。”8日,霍林河露天煤矿一位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8月8日,霍林河露天煤矿,原裸露的矿山地表已经被茂密的植被覆盖。摄影/章轲

8月8日,霍林河露天煤矿,工作人员正在测量植被高度、了解生长情况。摄影/章轲

按照督察整改意见,霍林河露天煤矿和当地政府明确了“建设林、草、矿三位一体的人工生态型矿区”的生态修复目标,实施了“覆土整形、供水系统、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被重建以及浇灌系统”六大修复治理工程。

2018年至2019年,霍林河露天煤矿按照2018年不低于5元/吨、2019年不低于2元/吨的标准提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费用,累计投入2.65亿元,完成治理绿化面积10980亩。复垦绿化率提高到97%、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35%以下提高到了51.5%。

8日下午,第一财经记者来到霍林河露天煤矿的北露天矿和南露天矿矿区。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惊。小山一般的排土场已经完全被植被所覆盖,沙棘、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植被遍布,矿山翠色欲流,花草交映,一片生意盎然。

北露天煤矿矿长刘敬玉介绍,排土场面积有12309亩。“我们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专户,2018年以来已累计提取3.48亿元。”他说,截至2022年,北露天煤矿累计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1142亩(含坡面),投入资金1.8亿元。排土场到台阶的治理率达到100%、地表腐殖土利用率达到10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了95%,植被覆盖度达到90%。

刘敬玉称,治理后,区域空气好了,沙尘小了,矿区及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南露天矿矿区,第一财经记者专门请工作人员找来一把卷尺,两个人合作才测量出植被的高度,高的超过1.5米,大部分草高0.5米以上。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看到,矿坑的绝大部分坡面也已经复垦修复,上面长满了绿草。

2021年1月,霍林河煤矿生态修复治理,倾力打造北方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的做法和经验,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列为督察整改看成效典型案例,向全社会推广宣传。

为矿山修复提供借鉴

“我们生态修复治理的做法和经验,其实可以给许多矿山修复提供借鉴。”刘敬玉说。

霍林河地区干旱少雨、无霜期短,每年仅有3个月的无霜期,11月份至翌年3月极寒天气可达到零下37度,高寒地区固有的气候土壤条件是制约整体治理进程和质量的瓶颈,导致幼苗成活率低,修复难度大。

第一财经记者在这里了解到,为最大程度克服自然因素限制,提高科学治理水平,保障治理效果,霍林河露天煤矿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编制了《一号露天矿排土场生态修复专项治理方案》,按照“明渠暗窖,打造海绵式排土场;外排内蓄,建设生态型露天矿”设计理念,打造“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

霍林河露天煤矿提出了全生命周期地质环境(矿坑)治理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

2018年至2021年为基础准备期,以地质灾害防治为前提,重构边坡自然景观,实现植物措施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2022年至2031年为生态建设规划期,外排土场建立绿色培育区、内排土场建立水土保持区,将临近市区部分的排土区域建立成为生态公园;2032年至2041年为全面贯通期,南北矿全面贯通,矿区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和谐共生;2041年至2063年为闭坑期,打造一轴(观光轴线)三园(市民公园、生态公园、矿山公园)的生态生活方式。

霍林河露天煤矿正打造“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摄影/章轲

8月8日,霍林河露天煤矿,一辆百吨级无人驾驶自卸车正在装车。该矿区目前已有17台百吨级矿用自卸车实现无人驾驶。摄影/章轲

第一财经记者看到,霍林河露天煤矿在治理过程中更多融入文化元素、增强景观效果,将游牧文化体验、畜牧养殖参观、创意农业和区域景观相融合,形成“创意农业+畜牧养殖+文化旅游”的生态模式,最终达到去工业化、恢复草原生态的目标。在道路两旁还栽植大量醉蝶花和波斯菊,建成木廊观景台、停车场、花池、木栈道、园艺景观一体式的景观式瞭望台。

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给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多的生态公共产品。“不久前,北露天煤矿迎来首批游客,来自大连市的26名游客到矿上生态修复治理区参观,目前北矿已经成为霍林郭勒工业旅游的一个景点。”刘敬玉兴奋地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北露天煤矿已经提前实现了“一年大变样、三年彻底整改”的目标。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煤炭部主任冯树清介绍,截至目前,内蒙古公司所属五矿(南露天煤矿、北露天煤矿、扎哈淖尔煤业公司、白音华蒙东煤业公司、白音华露天矿)均已实现了从煤海到花海的蝶变。“今年修复工作力度不减、标准不降,计划投入资金2.46亿元,将完成新增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近10000亩。”他说。

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如果说修复治理只是霍林河露天煤矿在建设绿色矿山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进入循环经济版图则是其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袁广忠介绍,根据国家电投提出的“2035一流战略”,内蒙古公司提出了“绿色效益再翻番;低碳智慧创双一”转型发展子战略,正在形成“煤、电、铝、路港、新能源”一体化协同发展产业优势。

袁广忠告诉记者,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已建成全国首个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探索出了一条“用煤发电,用电炼铝,以铝带电,以电促煤,节能环保、循环发展”路子。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新闻中心主任万一蕾介绍,在这一新版图中,清洁化开采、绿色零碳矿山、智慧无人矿山等都是目标,目前在霍林河露天煤矿,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动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全国首台/套百吨级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混合动力矿用自卸车、百吨级无人驾驶自卸车、国内首创自煤仓清理机器人等都已投入使用。

“目前已有17台百吨级矿用自卸车实现无人驾驶,正在探索60吨级宽体矿卡‘换电+无人驾驶’技术研究。”万一蕾说。

8月9日,霍林河循环经济区景观,风力发电机与光伏基地“同框”。摄影/章轲

8月9日,霍煤鸿骏铝电公司生产车间。摄影/章轲

在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电力分公司D厂,总经理赵晋宇介绍,目前已完成29台在役火电机组供热改造,完成汽轮机通流改造和节能一体化改造,实现供电煤耗较设计值降低33克/千瓦时,年减碳28万吨。在建的两台350兆瓦智慧热电联产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2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6.4万吨,计划2024年底投产。

8月9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新能源百万千瓦基地建成仪式在电力分公司D厂举行。该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建设,共安装45台风机,截至目前,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绿电装机已达到105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7%,每年可输送清洁能源3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90万吨。

在霍煤鸿骏铝电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介绍,电解铝生产也已经向低碳化、清洁化、智慧化转型。数据显示,应用电解铝烟气污染物趋零排放技术后,生产过程中氟化物排放浓度低于国家标准100倍、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低于国家标准20倍,颗粒物排放浓度低于国家标准6.6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万一蕾介绍,目前,该公司电解铝产业生产环节的绿能替代已达到25%,绿色能源电解铝的年产量已达23万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40吨。今年7月,霍煤鸿骏铝电公司获得国内首批《绿电铝评价证书》,实现了由“煤电铝”向“绿电铝”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技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